5.实施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汽车生产企业依法自建或合作共建报废汽车逆向回收利用体系,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加强信息共享,扩大再生材料、再制造产品和二手零部件使用,实现报废汽车拆解产物高值化利用,提高汽车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汽车生产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开展绿色选材,推行绿色采购,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强化绿色生产,采用绿色包装。开展汽车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示范,树立一批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标杆企业。
专栏6: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工程
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深入推动承德、唐山、邯郸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高质量发展,打造固废机制砂石骨料、预制混凝土结构件、全固废胶凝等建筑材料供应基地,助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推动固废在园区内、厂区内协同循环利用,提高固废就地资源化效率,创建一批“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开展省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培育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企业。到2025年,培育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5家、示范企业10家、创新平台5个。
建设分拣加工配送中心。支持大型钢铁、造纸等行业与回收加工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纸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提升再生铜、铝、钴、锂等战略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比例,推动多种有价组分综合回收。
(六)稳步推进清洁生产
1.推进有毒有害物质替代。严格落实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控要求,减少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使用,促进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削减,针对涂料、人造板制造、木制家具、印刷、汽车制造涂装、电子产品制造、橡胶制品等重点行业,采用替代或减量化的技术,从源头减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
2.加大清洁生产改造力度。对重点行业制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围绕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开展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制革、印染、造纸、电镀、铅蓄电池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末端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推动形成清洁、稳定、高效的治理能力,减少二次污染。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稳步实施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3.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管理。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升清洁生产等级,引导其他行业自愿开展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标杆企业工程,创新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模式,加强对清洁生产审核结果的应用分析,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情况、技术装备水平、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和环境影响程度,探索实施差别化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探索行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整体审核模式以及政府购买第三方清洁生产审核服务试点,提升整体清洁生产水平和清洁生产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