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新一轮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和开发区,加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力度,培育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领军力量。在生态环境影响大、产品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探索行业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
专栏8:新一轮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
绿色设计产品开发。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围绕汽车及配件、电子电器、机械设备、有机化工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生物合成等核心技术,推广无(低)害化、易拆解、易分类、易维护的产品设计方案,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绿色设计产品达到100项。
绿色工厂创建。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重点制造领域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厂绿色化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创建一批“超级能效”工厂和能效标杆企业。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达到500家以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重点企业全部建成绿色工厂。
绿色园区创建。选择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开发区,以企业聚集绿色发展、产业生态化链接和绿色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建设完善绿色共享基础设施,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交互利用、梯级利用的生产模式,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意义大的绿色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模式,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达到20个。
绿色供应链打造。在汽车、电子、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一批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构建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低碳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达到10家。
(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